查看原文
其他

李竹平|没有一篇课文是孤立存在的

祖庆说 2021-10-25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我在小学教语文 Author 李竹平


祖庆说


弄清楚该怎么教学,实在是很难的事,也许要花费很多时间。但摸索摸索,慢慢摸索,你就会逐渐发现,不管是事物还是文章,甚而教学,都不是孤岛。


此文为《教育视界(教学版)》2020年第9期卷首
“没有谁是一座孤岛。”约翰·多恩在诗中如是说。

是的,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,都是有联系的。选编进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,同样不会是孤立的存在。

我曾经在听读课上和学生们分享过孙道荣的《瞄准》。课堂上,我读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“他收起枪,仰视天空”,请学生们接下去写一句话,作为故事的结尾。

有的学生写出的结尾几乎与原文的结尾一模一样。当原文的结尾——天好蓝啊——被揭示后,这美妙的四个字,就深深印刻在了学生的心里。

后来的很多次,一个美妙的故事分享到结尾处,学生们都会想到“天好蓝啊”。原本看不出有什么联系的不同文章,就通过这种对美好事物向往、礼赞的方式,通过已经融入心灵深处的某种神奇密码,相遇了。

一如《走月亮》中反复出现的“啊,我和阿妈走月亮”,总会让学生回味无穷,再读到类似的表达,就会眼睛发亮,如同灵感闪现,如同心弦共鸣。


没有一篇课文是孤立存在的。将几篇课文编排在同一个单元,这几篇文章就已经在主题上、学习目标上被联系在了一起。它们会在一起,形成合力,帮助学生达成一定的学习目的。单元内的每一篇文章,已经不可能是彼此孤立的了。

叶圣陶的《荷花》,是教材单元的第三篇课文。放在第三篇的位置,跟放在第一篇或第二篇,学习目标的定位、方法的运用是不一样的。前面两篇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,学习了如何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,阅读《荷花》就应该是主动运用这一方法了。

再者,某一类文章,比如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的文章,虽隔着一定的“时空”,也会在学习中建立起联系来。同样以《荷花》为例,可以联结起古诗《江南》和《采莲曲》,文本学习就成了文化的浸润,就成了诗意的沉醉——文中藏着诗呢。


没有一篇课文是孤立存在的。选编进教材中的很多课文,都是“改编文”,改编文何以要改编,改编后是否就可以在课堂学习中置原文于不顾,这些问题,教师是需要思考、研究的。这一思考、研究,改编文就与原文有了关系,有了对话,有了课程和学习意义上的生成。

比如《总也倒不了的老屋》,改编时删去了其中的一个小故事,结果让故事的节奏发生了改变;《跳水》一文,少了最后一个自然段,就使得小说中“父亲”的形象被淡化了;《四季之美》不仅有改动,还有不同译者的文本……这些变化和不同,是可以成为对比学习的内容的。

《四季之美》有“美的韵味”,以动写静,充满了恬静而生动的情趣,但教材的译文,某些词句破坏了这种一致的韵味。对比阅读周作人的译文,不仅可以更准确地感受“四时情趣”,而且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感。

没有一篇课文是孤立存在的。

那些经典的课文,往往具有开放性和强大的生命力,一篇会带出多篇来,或者会带出整本书,甚至能助力有特色的教室课程建构,衍生出一段有意义的母语课程生活来。

比如泰戈尔的《花的学校》,琦君的《桂花雨》,鲁迅的《少年闰土》;比如群文阅读,互文式学习,主题课程……

孤立地教学一篇篇课文,本身就是走进了误区,也让语文学习走进了死胡同。教师孤立地教学一篇篇课文,就是在敲响语文学习的丧钟。

没有一篇课文是孤立存在的!

就像,没有谁是一座孤岛。

END
来源 | 我在小学教语文
编辑 | 木子  审核 | 卓雅
● 王荣生︱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
优质课堂教学的十项特征及指标,老师请收藏● 孩子注意力不集中?给你支招!


步骤   成为谷里会员
请扫描二维码—进入谷里书生中心—
邀请好友——图文邀请卡——
生成自己的专属海报——长按图片保存

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
茫茫人海中,永不失散
进入公众号主页——
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——
点击“设为星标”
(或在右下点个“在看”)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